新闻动态
山东诸将不服粟裕指挥,毛主席也没有办法,陈毅:借您一物可解决
1946年,毛主席决定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刻激起了山东将领们的不满情绪:粟裕这个突然调来的司令,凭什么来领导他们?
毛主席正为此事发愁,陈毅灵机一动,提议道:“只需借用您的一样东西,就能搞定这个问题。”
毛主席为何不顾争议选择粟裕担任要职?陈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化解了这一问题?
【七战七捷立军功】
老蒋一打响全面内战,国民党就倾巢而出,集中所有力量猛攻我们,摆出一副要彻底消灭我们的阵势。
在国共内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毛主席把重任交给了粟裕。那时候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火力强大,我们的部队在山东和苏皖一带吃了大亏,形势非常严峻。
局势十分危急,毛主席果断做出决策,要求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部队合并组建华东野战军,共同抵御敌人。陈毅被任命为总指挥,粟裕则出任副指挥。
那时候粟裕是华中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正在华中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接到毛主席的紧急命令后,他二话不说,马上率领部队赶往新的岗位。
按照常规,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由原山东野战军的陈毅出任,那么为了确保指挥顺畅,华东野战军的最高指挥权理应由来自山东野战军的将领掌握才更为合适。
山东野战军中能干的将领并不少,很多人都不比粟裕差,那毛主席为什么非要顶着压力,把指挥权交给粟裕呢?
粟裕之所以能在危急时刻被委以重任,关键在于他在苏中战役中连续七场战斗全部获胜的出色表现,这让毛主席对他格外看重。
内战爆发初期,蒋介石调集了他的精锐部队八十三师,加上其他作战单位,总共12万大军,从苏皖地区出发,朝着北方挺进。
那时粟裕手下的兵力仅有3万出头。国民党军队来势凶猛,我们在其他地方的人马也被敌人数倍兵力压制,自顾不暇,根本抽不出人手去支援。
苏中的部队虽然对这场仗没啥信心,但士气倒是挺高,都准备豁出去拼一把。让人没想到的是,连一向足智多谋的毛主席也觉得这场仗胜算不大。
毛主席提醒粟裕,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光想着硬拼。要懂得抓住合适的机会迅速撤离,这样才能保存实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的部队曾经多次面对敌人强大、我们弱小的情况,但每次都能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现在战斗还没开始,大家心里都在嘀咕:难道毛主席这是还没开打就打算撤退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毛主席眼光长远,那时候的战争形势比大家表面上看到的要复杂得多。敌人当时在各方面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老蒋在南方经营了很久,从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就开始琢磨怎么彻底干掉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他已经把苏中地区当成自己的地盘了。
这次在苏中地区的战斗,国民党军队因为靠近南京,能够不断得到支援。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如果我们军队在苏中坚持抵抗,他打算通过持久战来拖垮我们。
陈毅和粟裕交情深厚,他不愿看到粟裕在苏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获得毛主席的同意后,陈毅把消息告诉了粟裕。他认为苏中地区迟早会被敌人占领,不如两人一起到外围去抵抗敌军。
陈毅觉得粟裕向来稳重,只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他相信粟裕一定会同意帮忙。
出乎他意料的是,粟裕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在答复中,粟裕指出,老蒋此刻占据着有利时机和地理优势,必然志得意满,这正是出其不意打击他的好机会。
粟裕提出要在敌军内部展开行动,以便掌握对手的下一步动向。这一举动不仅出乎我方的预料,就连蒋介石也没料到,粟裕竟然会选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粟裕的行动并非一时冲动,尽管蒋介石表面上布置周密,但仔细一瞧,破绽到处都是。
国民党在军事安排上犯了严重错误,一开始就把精锐部队八十三师投入了战场。
老蒋原本打算用八十三师吓住我们,让我们不敢轻易进攻,以为我们会为了保存实力,转而和其他部队交手。
这些队伍都是从各地临时拼凑起来的,平时就互不服气,哪能指望他们齐心协力打仗?这样人心涣散的军队,一打就垮。
八十三师一向以目中无人著称,这次我们抓住他们防守松懈的机会,果断发动了反击。
另外,蒋介石只想到国民党在南京能获得便利的支援,却忽视了解放军在苏中地区长期驻扎,早已建立了坚实的群众支持。
粟裕最坚实的依靠,始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我们部队的第一次战斗在宣泰地区打响。这个地区原本是双方停战后的缓冲地带,但国民党方面率先破坏了协议,强行占领了这片区域。
我们行动有理有据,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粟裕号召群众参军,壮大队伍的同时,还组织起战地后勤保障力量,确保部队能够及时休整和获得物资补充。
当敌人集结大批兵力逼近时,我们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在周密的作战部署下,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将军的率领下,勇敢地投入了战斗。
老蒋过于自信,把兵力分散部署在各处,没有重点防御。粟裕则机智多变,擅长用计策迷惑对手。
他坚持挑软柿子捏的打法,专找对手的短板下手,把全部力量砸向一个点,转眼间就让局面变成了我们人多势众、对方势单力孤的样子。
对手胃口太大,人多的优势反倒成了累赘。
粟裕的部队逐步推进时,附近的敌人并没有选择协同作战,而是各自守在阵地里,指望南京方面派兵来解围。
远水救不了近火,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逐步瓦解了敌人的力量。自宣泰战役打响后,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连战连胜,连续取得七场大捷,给了蒋介石的部队沉重打击,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士气。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立即发去电报,对粟裕的作战计划大加赞赏。不过那时全国战事吃紧,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还没传到山东那边。
【排除万难挺粟裕】
苏中战役一打完,粟裕在军队里的声望就越来越高了。这场战斗打得激烈无比,连毛主席都经常夸赞粟裕,说他是个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
老蒋吃了大亏,憋着一肚子火,重新整顿人马又打过来。这回敌人学乖了,不敢再小看我们,打起仗来特别卖力。
在山东和苏皖地区遭到敌军围攻后,毛主席果断作出决定,立即任命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全面负责战役指挥工作。
毛主席让粟裕带领山东的老将们打仗,这显示出他对粟裕的指挥水平非常放心。不过,虽然主席了解粟裕的本事,可山东的将领们并不清楚,所以他们开始怀疑粟裕到底行不行。
毛主席接连收到许多电报。这些山东的老将领们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本事越大,考虑的事情也就越周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担忧,眼下情况紧急,毛主席没有工夫逐一回应他们的疑问,现在最要紧的是稳住老同志们。
毛泽东找来陈毅商量事情。陈毅一直很欣赏粟裕的军事才能,把他当成自己的知心好友。这次两支军队要一起行动,再加上有粟裕帮忙,陈毅感到特别开心。
听完毛主席的担忧,陈毅也觉得事情很棘手。部队人心浮动,这种消息要是传出去,敌人肯定会抓住机会。现在的问题在于,怎么才能让粟裕在最短的时间里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呢?
陈毅望向毛主席,想起当初粟裕提出在内线作战时,毛主席曾有很多担忧。但经过苏中战役后,毛主席对粟裕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全军的将领中,还有谁比毛主席考虑得更周全呢?既然七战七捷能让毛主席立刻对粟裕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么这些战绩也必定能在短时间内让山东的将领们心服口服。
陈毅认为这个主意非常高明,他马上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主席,我有个办法,您只要把之前七战七捷时发的那封电报转发给山东的将领们,就能搞定这件事。”
毛主席仔细考虑后认为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叫人把之前的电报翻出来,加上几句对大家的叮嘱,然后发给了所有人。
华东野战军区内,山东和华中两派的将领们互不相让,火药味十足,局势紧张得仿佛一触即发。
山东方面的将领们觉得,既然陈毅已经是总司令了,华中野战部队的作战策略就应该跟着山东野战部队走,不该让粟裕跨过他们来指挥山东的战事。
在华中地区的将领们长期追随粟裕,对他极为敬重。在他们眼里,粟裕既有勇猛将领所缺乏的机变,又具备灵活将领所不具备的决断力。
要不是粟裕坚持自己的主张,连赢七场战役,调整了全军的作战策略,现在的形势未必能比现在更有利。
正当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时,各位指挥官突然接到了毛主席发来的紧急电报。这份电报里清清楚楚地写着粟裕将军连续打了七场胜仗的具体情况。
收到粟裕的战斗报告后,大家起初觉得这不过是毛主席采取的温和策略。然而,随着深入阅读,他们越来越感到震惊。粟裕的战术之大胆,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打法他们从未听说过!
面对敌人四倍于己的兵力,粟裕总能准确抓住对方的软肋,直插要害。在看似无路可走的困境中,他总能力挽狂澜,彻底击溃敌军,让对方毫无反击的机会。
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人的战绩,这样的高手在部队里还能找到第二个吗?大家互相看看,心里都明白,答案是找不到。
从那以后,部队里再没人敢怀疑粟裕的军事才能。大家都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敌人。
粟裕对部队里气氛的变化感到意外。他向来不爱与人争高下,原本打算通过一场场战斗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粟裕万万没料到,毛主席和陈毅竟然为他考虑得如此细致入微。这让他内心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彻底消灭敌人的信念。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指挥华东野战军接连取得多场重要战役的胜利。
大家都被粟卓越的军事才能深深震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